党建园地

再走抗大路 弘扬抗大魂

——老党员先锋队学习抗大精神纪实

一季春风已把邢襄大地吹拂得郁郁葱葱,青山翠岭之间一条漂亮的柏油路蜿蜒逶迤,伸向远方,直指巍巍太行。太行之巅绵延起伏,白雪还未来得及融化,在蓝天映衬下,山舞银蛇,重峦叠嶂,分外妖娆。

这条大道就是著名的抗大路,从邢台直达太行腹地前南峪——80多年前中国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旧址,今中国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所在地。

北京科技大学老党员先锋队——教育教学督导组,一行老党员们,远赴太行山,再走抗大路,重温抗大魂。

image.png1999年落成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依山而建,青石筑成,质朴庄重,居高临下,气势恢宏,百阶石梯,拾级而上,令人仰止。馆内陈列着抗大从1936年建立至新中国成立14年间的大量图片和实物。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2年被中央军委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其前身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66月,中共中央及时作出大数量的培养干部的战略决策,在陕北瓦窑堡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1937年初,红大迁到延安,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毛泽东亲任教育委员会主席,为抗大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

为了贯彻教育与战争相结合的原则,19397月,经过整编的抗大总校与华北联合大学共5千余人,以八路军第五纵队名义,告别延安,挺进华北敌后。于194011月到达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

19431月,驻华北日军步步逼近根据地中心地带。为最大限度地保存干部,准备战略反攻,迎接抗战最后胜利,抗大总校师生重返陕北绥德。

抗大总校在前南峪历经两年零三个月,培养了六、七、八共三期8千余名军政干部,并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创办了14所分校,总计培养军政干部10万余人。抗大不仅为八路军、新四军、根据地培养了大批干部,还担负起培养爱国青年和抗日志士的重任。抗大以其革命性和进步性享誉中外,成为培养抗日骨干的将星摇篮”“烽火熔炉。为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2月,中国抗日军政大学迁往东北,更名为东北军政大学。

老党员们认真聆听讲解,仔细参观展览,回顾抗大历史,学习办学经验。其一,抗大正是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坚持深入敌后办学。师生们住草房,睡土炕,大地作课堂;缺吃少穿,就自己开荒种粮;面对日寇扫荡,不畏艰险,转战太行;在极其艰苦险恶的战争环境中锤炼了勇于奋斗,不怕牺牲的抗大精神。其二,抗大在敌后的战斗环境下,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育与实战相结合,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创造性地拓宽办学模式和路径。通过战争实践,充实和发展了军事理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抗大编印的军事、政治、文化教材,被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誉为敌后教育的灿烂之花。其三,抗大在敌后办学,直接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抗大师生十分重视发扬我军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为抗日根据地建设做出卓越贡献。抗大作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面伟大的旗帜,她的教育实践不仅在战争年代获得巨大成功,而且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回顾抗大艰苦的光荣历史,回顾抗大办学的宝贵经验,我们更加充分认识到教育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更加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璀璨阳光下,在鲜红党旗前,老党员们愈觉胸前督导牌沉甸甸。我们一定要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要求,实现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弘扬抗大勇于奋斗、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不忘初心使命,老骥伏枥前行;继承抗大学习战争、崇尚实践的光荣传统,让其在北科大一脉相承、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