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红色文化 弘扬延安精神
——校本科教育教学督导组老党员先锋队赴延安考察纪实
校本科教育教学督导组
为进一步提高督导们的政治素养和教育观念,提高学校督导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提高本科督导组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好地发挥老党员先锋队的作用,校本科教学督导组于今年 5 月赴延安红色教育基地、延安大学等地考察并开展党史党风及相关教育活动。
八十多年前,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培育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学习、传承、弘扬延安精神是此行的主旨。
12日黄昏,走出延安南泥湾机场,迎面“延安精神 永放光芒”的巨幅标语在夕阳照耀下熠熠生辉。初夏时分的陕北高原,天高云淡,气爽宜人,昔日的黄土高坡不见了,山川沟壑林木茂密,漫山遍野郁郁葱葱。习习凉风的吹拂中,老教授们终于踏上这片向往已久的红色热土。
一、登上宝塔山
到延安,一定要去宝塔山。
延安,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三山对峙,宝塔山因宝塔而得名。每一位来延安的人都知道,望见宝塔山,延安便到了。
清晨,一轮红日照耀着巍巍宝塔山,青草凝绿,繁茂威蕤。宝塔山,我们在儿时的语文课本中曾读到它,在后来众多影视作品中曾看到它,今天,已古稀之年的我们终于登上它!山顶林木青翠,静谧清幽。宝塔矗立林中,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古朴沉稳,厚重大气,始建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千年宝塔,岁月沧桑,饱经灾难、战乱,几经重建、修葺,始终岿然屹立而不倒。拾级而上可俯瞰整个延安城。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
八十多年前,民族危亡之际,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集合在宝塔山下,用他们的青春、智慧、奋斗、甚至生命谱写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宝塔山亦是延安精神的象征。“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宝塔山,寄托着无数革命志士的殷殷情怀和深深思念。
老教授们在宝塔脚下,展开党旗,庄严宣誓,一定要学习延安精神,传承延安精神,弘扬延安精神,让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入夜,千百束灯光照亮山体,红彤彤的宝塔山像一把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炬,映红夜空,闪耀天穹。金黄色的宝塔,闪闪发光,好似茫茫大海中指引航行的灯塔。山坡巨大的灯光屏上,闪现一幕幕历史画卷,一首首高昂乐曲,把人们又带回那烽火连天的年代。整个延安城笼罩在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之中。
二、瞻仰革命遗址、遗迹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从1935年至1948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握时代大势,勇担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实现了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
历史选择了延安,延安铸就了辉煌。十三年波澜壮阔的延安岁月,在党的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的光辉篇章!
延安,又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算长征中的迁徙,中共中央共有五个驻地,分别是上海、瑞金、延安、西柏坡和香山。各自孕育了特色鲜明的建党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均已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革命精神交相辉映,在党的光辉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在延安的时间最长。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也是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时期培育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华彩乐章。
延安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砥砺前行的中华儿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继往开来的时代凯歌。实践证明,延安精神的内涵层次丰富,魅力恒久,是我们党发展壮大和成就伟业的精神动力。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延安精神光照千秋,永放光芒。
延安,还是红色教育基地。
延安的山山峁峁都留有延安精神的印记。在延安期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先后有四个驻地,分别是凤凰山、杨家岭、枣园和王家坪革命旧址。此外还有445处革命遗址,30座革命纪念馆等,这些都是人们接受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教育的生动课堂。
老教授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除参观四大革命旧址外,还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等,重温光辉历程、回望峥嵘岁月,探寻中国革命成功的秘诀,感悟延安精神的力量。
在革命旧址中,老教授们徜徉在一间间展室中,漫步于一座座窑洞间。朴实的窑洞、简单的陈设、简陋的家具、破旧的被褥……文物不语,渊默雷声。那一件件展品,在默默述说着感人故事,传递着红色文化,它们已将延安精神无声地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枣园毛泽东窑洞中,一盏普通的煤油灯和一双在炭火盆上烤焦的棉鞋,仿佛让我们看到这样动人的一幕。陕北寒冷的冬夜, 微弱的煤油灯光下,毛泽东正彻夜奋笔疾书,撰写一篇篇指导中国革命的檄文,以致棉鞋被烤焦也全然不知。据统计,《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中百分之七十的文章写于延安。毛泽东正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在如此简朴的窑洞中,努力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正如毛泽东 所说“窑洞里也有马克思主义”。
在凤凰山麓朱德故居中,摆放着一条由康克清精心缝补过的毛毯。这是 1931 年宁都起义胜利后,董振堂将军送给朱德的。在反围剿战争和漫漫长征中,它伴随朱德度过无数凄冷寒夜。1936 年,朱德又把它送给正与国民党进行艰苦谈判的周恩来,以抵御延安至西安往来征途中的雪雨风寒。全面抗战爆发后, 周恩来又把它送还即将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的朱德。以后,它随朱德南征北战。这条毛毯经历血与火的洗礼,让我们看到老一辈革命家之间的深厚情谊。
这些革命文物,是老一代革命家留给我们的革命遗产,它们定格了从诞生那一刻即有的文化和精神,但它们的生命力却贯穿历史、当下和未来。抚今追昔,通过这些革命文物,我们深深感受到这种文化的穿透力和精神的感召力。这大概就是延安红色文化的魅力所在。
在杨家岭革命旧址,老教授们看到于 1941年建成的中央办公厅楼,其状如飞机,亦称“飞机楼”。在这里,中共中央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等。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批文艺工作者奔赴革命圣地延安。1942年5月2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有近百名文艺工作者参加。毛泽东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解决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同群众相结合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会后,延安文艺工作者转变创作观念,走向人民大众,走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在旧址的展墙上,我们看到众多延安时期的革命文艺家:如音乐家冼星海、马可、呂骥、郑律成,文学家赵树理、丁玲,诗人贺敬之,画家古元等等。他们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如《黄河大合唱》、《游击队之歌》、《八路军军歌》、《小二黑结婚》、《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白毛女》、《回延安》、《减租会》等,这些作品用音乐、文学、美术等形式演绎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至今,仍令观众心潮澎湃。到人民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文艺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延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感悟南泥湾
一大早,汽车就驶离延安城,顺山而下,一路向南。远处山坡上的槐树,成林成片,绽放中的槐花们,在晨光照射下随风摇曳,耀眼灿烂。道路渐趋平缓,路旁不时有小河顺道而流,在延安少见的、平整的稻田也渐渐多了起来。
我们知道,南泥湾到了。
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气势恢宏,高大宽敞。大厅中巨幅实景画,栩栩如生,仿佛一把把我们拽进火热的大生产运动中。馆内展陈丰富生动,一件件展品、一幅幅照片、一组组雕像,娓娓道来,向我们细细讲述着八十多年前那段改天换地的动人故事。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不仅停拨经费,而且调动军队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边区财政经济出现严重困难。1939年2月,毛泽东就发出了“自己动手”的号召。1940年冬,边区外援全部断绝。面对严重的财政困难,朱德首先提出“屯田军垦”的建议,得到毛泽东的支持。1941年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很快成为生产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此后,驻防陕甘宁边区的第三八五旅等部队也先后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中。他们凭借一把镢头一支枪,为发展边区经济,为保卫党中央、保卫边区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大生产运动中,八路军战士创作大量民谣,如:
英雄气概三冬暖,战士哪怕风雪寒。
毛主席在延安一声召唤,九旅开进南泥湾。
要与那深山老林决一战,要使陕北变江南。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要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定信念和力量。
在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带头生产。馆中陈列着周恩来、任弼时曾用过的纺车及当年的实景照片。在杨家岭革命旧址,毛泽东以身作则,亲自种菜种粮,大力倡导自己动手、自力更生的精神。中央领导人的率先垂范,极大地鼓舞了陕甘宁边区人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边区机关、学校的工作人员争先恐后,开荒种地,纺线织布,养猪种菜。在王家坪革命旧址,八路军总部人员开垦的菜地保留至今。大生产运动依靠自己的双手,不仅战胜困难,满足了日常生活需要,奠定了发展经济的基础,还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在我们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中,更需要大力发扬南泥湾这种不惧困难,坚定信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四、到访延安大学
15日,应邀到访延安大学。
延安大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毛泽东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办正规高等教育的开始,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延安大学的前身是1937年创办的陕北公学。1941年,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首任校长吴玉章。1944年,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自然科学院、鲁迅艺术文学院并入延安大学。
延安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并为中国共产党新型高等教育奠定了六个确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立了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确立了高等教育始终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的办学定位,确立了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确立了学用一致的办学理念,确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办学精神。这六个确立充分体现了延安精神,至今仍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根本指导方针。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人民解放事业的推进,延安大学各学院也开赴东北、华北等地,在各地相继创办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东北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合大学、延大自然科学院等。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它们先后开进大城市,陆续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业学院、中央民族学院、东北鲁迅文艺学院、东北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干部学校等,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来源之一。
1958年,为适应陕北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决定在延安原中共中央杨家岭旧址重建延安大学。经过几十年建设,学校现有杨家岭、新城、翠园三个校区,学生20000余人,教职工1600余人,16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学院等。2011年,已被列为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
在先后参观路遥纪念馆、延安大学校史馆后,延安大学与北京科技大学两校的教务处、评估处、教师发展中心、本科教学督导组的领导及代表,就教师培养工作、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教学质量评价工作、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本科教学督导工作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座谈。双方一致认为,今后要进一步加强联系,交流经验,扩大合作,促进两校教学工作更好发展。延安大学座谈会取得圆满成功。
几天来,我们沐浴在革命圣地的阳光下,沉浸于红色文化的熏陶中,更真切感受到,延安革命旧址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延安精神跨越时空,薪火相传,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今天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鉴往知来,向史而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要大力传承革命文化,弘扬延安精神,向延安精神致敬,让伟大的延安精神绽放出更加灿烂的时代光芒。
16日晚,透过南泥湾机场举目远眺,暮色高原,惟余莽莽。五天延安行,踏红色沃土而深知,沐红色文化而洗礼,触动良多,思绪涛涛。老教授们纷纷表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延安革命遗址、遗迹、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是我们党艰苦奋斗历程的见证,是延安精神和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个个革命故事、一件件红色文物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担当与奉献、追求与牺牲;呈现的是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质。此行,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党史党建课,感人肺腑,收获颇丰。今后,要积极参加党员教育培训,在接受红色教育中,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的学习,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力行,更好地发挥老党员先锋队作用,努力为党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