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秋韵

老年人心理保健小常识

一、什么是心理学呢?首先要弄懂什么是心理。

心是指心思,心意;理,是指条理,准则。人的心理现象是人脑的机能。明朝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出:“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龄无记性者,脑髓渐空。”近代、现代医学的研究都已证明:脑是心理的生理基础,客观现实和人的实践作用是心理的哲学基础。人的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只有客观现实和脑在人的实践中发生相互作用时,就会产生人的心理。

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老年心理学就是研究老年人因机体的逐渐老化以及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角色的变化而引起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关于老年心理保健的意义

传统的健康观念认为,身体无病就是健康。现代的健康观念是身心与环境处于安宁和谐的状态,是体格与心态的协调发展,即不仅要有好的躯体,而且要有最佳的心理状态。现代医学科学证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假若心理不健康,就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最终必然影响甚至损害躯体健康。所以学点心理保健知识、掌握一些心理保健手段、学会身心愉快地生活、树立起心理健康的新观念,是每个老年人安度晚年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

魏晋时代的嵇康在《答向子期难养生论》中指出养生有五难,即:①名利不灭,②喜怒不除,③声色不去,④滋味不绝,⑤神虑转发。“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济,玄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大理之所效也。”这“五难”几乎全部与心理有关。孔子强调“仁者寿,智者寿”的思想,提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论述,可见,古代保健养生就是以心理保健为主。现代社会,心理健康也是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价和健康测量中重要内容之一。

(一)老年心理保健的生理基础

人步入老年后,机体自然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目似春雾,耳似夏蝉,齿似秋叶,发似冬霜”。老年人新陈代谢减慢,脏器功能衰退,躯体易生疾病等,表现出“慢、弱、惰”三大特点。这些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功能。

现代心理学研究与生活实践表明,积极的情绪有利于身体健康,而消极的情绪则对健康带来不良影响。例如:人在发怒时,心跳加快,常达80—200次/分;血压上升,收缩压从正常的130毫米汞柱到230毫米汞柱以上;呼吸每分钟可达40—50次。人在恐惧时或突然震惊时,呼吸加强而短促,甚至会出现中断;心跳加速,每分钟增加20次;血压也会随之增加。人在焦虑、忧郁时,会抑制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对老年人来说,抑郁、烦恼、发怒等消极情绪往往是引起或激发某些疾病的心理因素。例如,由于过分抑郁或恐惧,会导致心肌梗死、脑溢血等疾病。临床实践证明,许多癌症患者在发病前大多曾有过持续的消极情绪,或遭受过重大的情绪挫折。生物学实验表明,消极情绪因素可以使人的大脑活动功能降低,引起免疫力的降低,使有机体抗癌力量下降。在具备其他内因与外因时,使癌症得以提前形成,如果病发后,情绪还是调整不过来,癌症就会高速发展而无法抑止,预后不良。而相反,积极地情绪可以增进身体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临床观察发现,很多疼痛是由于肌肉紧张所造成的,大笑可以降低或缓和肌肉的紧张程度,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这主要是阐述心理保健对老年个体健康上的直接影响和意义。

(二)老年心理保健的社会基础

老年人退出社会的工作岗位(有的还是领导岗位),成为社会的一个普通公民,社会为老年人创造的安享晚年的大好机会(有些弱势群体还不具备这些条件),这是社会有了极大进步的重要标志,老年人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机会,信心百倍地安度晚年。

然而,离退休前后在部分老同志中引起一些心理变化。有部分人由于难以适应,心理上还出现一些毛病,如空虚、寂寞、焦虑、忧伤、抑郁等,人称为退休综合症。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争强好胜、事业心强、工作严谨、性格固执的人,缺乏离退休心理准备的人发病率高。老年社会学研究表明,离退休综合征主要是由于产生的失落感、空虚感、怀旧感造成的。失落感会使人感到工作、规律、地位、优势、人际关系丧失了,认为到了人生的尽头了;空虚会使人感到无所事事,一切都是虚无的;怀旧则容易使人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和辉煌的经历。转眼下一片冷清,令人惨然。有调查统计表明,离退休综合征一般经过半年到一年时间的反应,个别人需要稍长的时间。这种现象对绝大多数刚退休的老同志是一大困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离退休综合征是老年人心理在特定时期的一种正常的自然表现,不必担心,无须紧张。离退休后用一段时间,做些合理的心理调整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将对广大离退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帮助。

(三)关于老年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界定

我国心理学家把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五条:①热爱生活和工作;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③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强;④性格开朗,通情达理;⑤人际关系适应强。

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界定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是有正常的感觉、知觉、思维、记忆。在判断事物时基本准确,不发生错觉;在回忆往事时,记忆清晰,不发生大的遗忘;在分析问题时条理清楚,不出现逻辑混乱;在回答问题时能对答自如,不答非所问;在平时生活中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并善于用想象力为自己设计一个令自己愉快的奋斗目标。 二是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意志坚强。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能理智地评价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办事较少盲目性和冲动性;有较强的意志力,能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刺激;在悲痛时能找到发泄的方法,而不至于被悲痛所压倒。欢乐有节制,不过分激动;遇到困难时,能沉着地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唉声叹气或怨天尤人。 三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助人,也乐于受他人之助。在家中,与所有家人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他们理解和尊重。在外面,与新老朋友能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人不求全责备,做到与人为善。在正式群体或非正式群体内,有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是能正确地认知社会,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相一致。对社会的看法、改革的态度、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对社会道德伦理的认识等等,能与社会上正确的态度基本上保持同步。五是能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坚持正常地生活,参加适当的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其一切行为符合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身份和角色。

以上五个方面只是界定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其核心的最重要的是“基本正常”这一点,即说话办事、认识问题、逻辑思维、人际交往等都在正常状态之中,那么其心理健康就是达标的。要说明一下,上面这个基本标准是个较模糊的概念,对某个老年人而言,在该标准的上下参差,也是达标的。

三、认识和把握老年心理保健的几个重要因素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大致说来有四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

(一)生理因素。人到老年大脑和其他生理机能开始退化。如果大脑衰老过快或者个人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有可能导致心理上失常。

(二)环境因素。如果生活在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个外部的良好环境。如果生活在一个经常受到恶性刺激的环境里,有可能产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变态。

(三)生活因素。如若参与一些不良活动,如赌博、酗酒等就会严重损害人的心理健康。

(四)文化因素。一个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会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正确态度,能正确处理一些挫折和不幸,而不会因意外情况的产生而导致心理失常。

老年人如何把高质量地生活和愉快的身心把握在自己手中呢?根据我国古今养生保健的理论和实践,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即“动”、“仁”、“智”、“乐”。

老年人要乐观地认识到:昨天和今天的“我”没有关系,要主动地去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使之长期保持最佳状态,以求心灵较彻底的解放,体会轻松自由。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