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悟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大格局
“格局”通义为对事物的认知范围。略加引申,即是认知对事物广度和深度等不同维度的认识,对事物的整体性、发展趋势、发展规律的把握。就可能性来说,“大格局”可以全方位认识事物的整体,可以从过去、今天准确地预知发展走向和可能导致的结果;实践上可以因势利导,制定出趋利避害的方针政策,引导事物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大格局,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七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在习近平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即已显现。一般理解,梦境是模糊、恍惚的。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至今九年时间,全国人民都感受到习近平的民族复兴之“梦”非常清晰,中国人民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只有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追求。实质上这是一幅定方向、定道路、定目标的治国理政宏伟蓝图。
展开这幅蓝图,处在最高位、最核心的是正确处理党和人民群众的地位和关系。在我国,党政军民学,党领导一切,党的核心地位不允许有任何动摇。同时,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和人民的这种关系,在党章和国家宪法中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习近平的每次重要讲话,也都把这种关系列为重要内容。习近平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宣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强调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坐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加强党的领导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已经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基石和最高原则。习近平一手紧紧抓住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一手抓住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恰如抓住了治国理政的牛鼻子,使党真正成为治国理政的核心,人民群众成为治国理政的不竭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世界面前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这就是快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处在普通群众的地位,我们无法了解“五位”中每一位的规划和组织实施,以及“五位”之间的相互衔接和彼此协调,但由此发生的重大变化,我们都感受到了。例如快速、密布、高效的交通网络,京津冀共建、江浙沪皖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等新的发展规划,中东西南水北调工程、空天深海高端技术、网络化和数字化快速发展的落实等等,变化之大、之快、成果之丰,无不使人惊叹。脱贫攻坚战,党中央一个决定,全国人民齐动员,支助者踊跃参与,受助者奋发图强,短短几年时间创造了中国几千年、世界二百多个国家无人敢想、无人敢做的惊天之举。其中的每一项规划、每一个工程、每一个成果,都是全国人民实现“治国理政”理念的结果,也是“治国理政”理论和实践大气魄、大手笔和大格局的见证。近两年习近平提出“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施“双循环”布局,提出这些重大理念,开始许多人并未引起重视,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这些理念蕴含的远见卓识。
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了我国“世界大同”的文化传统,也是党的“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延伸。这是理性化的信念成果。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蕴藏着极大潜力的构想和理念,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无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或是“一带一路”,都超出了国界,跨越了种族、民族、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的界限。通过“一带一路”实现内外交流的不只是货物和技术成果,同时也实现了不同民族文化和思想观念的交流。提出这些观念,不仅体现了习近平宽广的视野和胸怀,主动承受的责任担当,同时也把“治国理政”的一整套理论和战略决策的重大措施,赋予了国际化的使命,极大地扩大了“大格局”的外延,丰富了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早已成为世界性语言,并指导全世界人民为实现平等相待、共同发展、共享劳动成果的理想而奋斗。这会是一条漫长的路,但它是一个目标,也是中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作出的一个庄严承诺,即无论现在和将来,中国人民都将和世界人民站在一起,为实现全世界人民的平等和繁荣作出自己的努力。
在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理论框架中,“顶层设计”、“底线思维”、“保持定力”等思想,也都成为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有一条领袖和人民群众辩证关系的原理,阐明了人民需要领袖,否则就是一团散沙,不可能形成创造历史的力量;反之,领袖也离不开人民,否则就失去基础,成为孤家寡人。但是,领袖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也是有区别的。中国人民因得毛泽东,他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奠定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同样,因得习近平也是幸运的,习近平开创当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形成“治国理政”的一整套体系,并且以“三步走”的发展目标,逐步把中国人民伟大的民族复兴愿望变为现实,使中国人民有坚定的信心赢得百年大变局的胜利。
(吴焕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