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秋韵

“求实奋进七十载,鼎新未来向百年 ” 喜迎七十周年校庆征文作品

难忘的岁月

——忆钢院京剧《沙家浜》的排演

刘华生

上个世纪的1971年,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以下简称钢院)排演的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全场),在京城冶金系统和河北省衡水市的安平县群众中引起了轰动。

由北京京剧团出品的《沙家浜》是根据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创作的现代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而成的革命现代京剧剧目。1968年,该剧被确定为“革命样板戏”(“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树立为“革命艺术样板”的,是以戏剧为主的舞台艺术作品的专称)之一。该戏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南新四军浴血抗战,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参谋长刁德一假意抗战,暗投日寇。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巧妙掩护新四军伤病员安全伤愈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日伪武装的故事。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全剧共有十场,按顺序各场是:接应——转移——勾结——智斗——坚持——授计——斥敌——奔袭——突破——聚歼。图片1_副本.jpg

在学校决定排演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后,全校各部、处、系在接到通知后,按照剧中角色的需要以及某一方面具有文艺特长的和热心文艺创作的要求,迅速抽调人员,钢院《沙家浜》剧组64名演职人员1971年5月24日续到位,从此开始了全脱产的紧张排练(“文化大革命”中正常的工作秩序全被打乱了)。为便于开展排练工作,剧组分成了演员、乐队、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效果八个组,八个组各司其职。钢院《沙家浜》剧组由华勤、韩汝玢总负责,张正义担任导演;剧中的主要角色分别由以下老师担任,郭建光:王喜堂、齐宝铭;阿庆嫂:郑聿洁、王佩玲;沙奶奶:武素兰、李淑祯;胡传魁:杨济;刁德一:赵钟涛。乐队由16人组成负责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的演奏板鼓在京剧乐队中是起指挥作用的乐器,由王迪担任;京胡:朱元泉;京二胡:铁玉舜二胡:杜才难等。为了简便起见,有的演员还担任多个角色,如扮演刁德一的赵钟涛,还扮演了日本兵;乐队有的人员也兼任了演员,如负责演奏月琴的国市同时扮演了黑田大佐;陈景榕担任三弦、琵琶和小提琴三种乐器的演奏郑大川负责小提琴的演奏,他不辞辛劳地借来总谱,抄录后下功夫进行练习。全剧十场戏的排练共用时79天,要知道参加该剧演出的教职工们大多数人是第一次接触京剧啊!然而他们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了学习和弘扬国粹京剧,剧组的老师们不辞辛劳,团结拼搏,圆满地完成了排练任务。在全剧的排练中剧组还外请了北航的候老师进行指导,还走访了北京京剧团、风雷京剧团、河北梆子剧团、化工实验厂和焦化厂宣传队,向他们学习,取经。排练中还约请了京剧大师裘盛偕夫人女婿亲临钢院《沙家浜》剧组进行指导。

1971年7月1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50周年在我校大饭厅(已拆,原址在现在的学生宿舍区域中)进行了转移、智斗、坚持三场的选场演出。8月11日,在大饭厅进行了《沙家浜》全剧的首场汇报演出7月1日开始,剧组在我校、京城冶金系统、河北省衡水市的安平县(我校“5.7”干校所在县)共计演出全剧12场,演出选场13次,唱段演出9次,观众达37000多人。钢院《沙家浜》剧组10月中旬奔赴安平慰问演出,在安平县礼堂演出了4场全剧,在村里露天场院演出了两场全剧,观众达13000多人。在村里露天场院演出前,现搭的台子。“北京来的剧团演戏来啦”的消息不胫而走,乡亲们从十里八乡赶来,冒着深秋的寒冷,像“赶集”似的好热闹啊!我们被乡亲们的热情所感染,舞台上充满激情地投入演出,齐宝铭、王喜堂、郑聿洁、武素兰等人的大段唱腔和新四军战士龙腾虎跃的武场戏获得了堂彩,演出获得了成功!

钢院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剧组从成立到剧组解散共计177天,近半年的时间在科大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是短暂的,但钢院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的排演在科大贝壳文创的历史画卷上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已成了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生活,并且开启了科大学习传承国粹——京剧的新启程!

文中资料引自《朱元泉老师40年前对〈沙家浜〉剧组演出情况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