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秋韵

故乡,绍兴市上虞区潘家陡解放

故乡,绍兴市上虞区潘家陡解放

 

 

   故乡——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潘家陡,是个有千年以上历史的山村。虽叫“潘家陡”,但早已没有潘姓人家,完全变成了“宋氏世家”。
据《古虞宋氏宗谱》记载,宋理宗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一位宋姓人士:“行辛一,讳达,生于宋理宗绍定元年( 1228年),卒于元英宗至治三年( 1323年),享年96岁”,在32岁时,携子来虞,见皂李湖山水之美,爱不忍去,“乃结庐于潘家陡长埭山下,号‘筠绿庵’,其右号‘友松轩’,左辟园圃,古梅偃槛,怪石俯?G。雨则闭户挥弦,霁则攀云,驻杖倘徉林麓间,有萧然世外之意。”就是说,辞官,来潘家陡隐居,即今宋氏家族的“始祖”。
七百多年来,这个“宋氏家族”已达四百多户人家,近千口人(在外定居者不在内)。《古虞宋氏宗谱》又说:“秀读,愿耕,山樵,水渔,无巨富之家,无极贫之户。田于湖山之间,不畏水旱,岁常丰稔。居民缩衣节食,守朴率真,乡无争讼。子弟年幼,必令入塾读书,故人多识字,文学之盛,甲于西乡。所居不杂外姓,济贫拯急,捍患恤灾,有古洽比之风。”这就是几百年来的传统积淀。
《古虞宋氏宗谱》首修于清康熙七年,即1668年,至今已修续九次,最近一次是2012年。清咸丰二年,即1852年的第四次修续,今国家图书馆分馆(西城区文津街文津楼)有藏,并已上网公开,足见潘家陡“宋氏”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世家。
1935年,我出生于这个世家,为第二十二世孙。今存族内,最长者为二十世孙;最小辈为二十八世孙,跨族九世(代),我是“太太太……”辈的“老祖宗”。
抗日战争期间,上虞县城沦陷了,潘家陡离县城15里,鞭长莫及,村里仍为“国统区”。离村数十里的四明山(在今宁波市余姚区地界)是新四军三五支队的根据地。新四军曾多次到过我村。1944年夏,在村边的山上与伪军田岫山部打过一仗。当时我在村小(就在“宋氏宗祠”)上学,枪声听得十分清晰。老师没有让学生们离开学校,要大家躲在课桌椅之下,稍安全些。新四军打了胜仗以后,在“宋氏宗祠”演出了一场文明戏,宣传抗日,宣传共产党、毛主席、八路军新四军。为演出“莲花落”节目,做“打花辊”,向我借了一百多个铜钱,演出以后如数归还,感动万分,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时,村里既给国民党政府交苛捐杂税,也接济新四军。母亲(因为父亲在上海打工,代父亲出“劳工”)曾挑粮到梁弄(属四明山区),支援新四军。
期间,村里有四个年轻人参加了新四军。后来,两个在解放战争中牺牲了,一个解放后留在宁波市余姚区当干部,一个因负伤于1950年复员回乡。
1945年10月,浙东新四军全部从余姚、慈溪等地途经杭州湾北撤,村里完全成了国民党统治区。
1949年5月6日,杭州解放,随即解放大军沿杭甬线去解放宁波。五月中旬,解放大军一部从村边经过。先头部队,在村边拿村民们的晒衣服竹竿等杂物,作为标识,挡住了进村的路口,部队便朝东方向进发。随即,大部队陆续到来,连续不断地从清早,一直走到太阳落山,走了一天。因为村路狭窄,没有看到重武器,只有机枪和步枪。
起初,村民们并不理解这算什么事。到九十点钟,开始有村民烧茶水,送到路口,端水送给解放军战士,表示欢迎;到中午时分,村民有送煮鸡蛋的,解放军战士执意不要,村民们有追着把蛋塞到军装口袋里的,场面十分感人。
不知道,谁的主意,有人提议写标语,贴标语。我当时14岁,上小学五年级,自认为写得一手“好字”,自告奋勇地参加了这一活动。也不记得是谁掏的钱,在村里唯一的杂货店(由宋校生开办)买了几张红黄蓝绿的彩纸,到宋国琛家里去写标语,参加写标语的还有宋五灿(是村里私塾老师的儿子,算是有学问的人)等四五个人。宋国琛、宋五灿都比我大三四岁,后来他们离开村子参加了乡人民政府的工作。标语写什么?我没主意。最后,决定写:“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热烈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等,标语编得不是太多,因为当时知道得很少,到下午才把标语贴出去。村内贴了十几张,主要贴在村路口沿线,有解放军经过的地方。那时,贴标语,不是垂直贴,是斜着贴,红红绿绿很有气氛。
第二天,部队陆陆续续地又过了一天。
两天的解放军路过,潘家陡就算“解放”了。
1950年10月,上级政府派土地改革工作队进村,首先成立了农民协会,宋泉源当选为农民协会主任。随即,进行了土地改革。1951年春耕以前,土地改革完成,潘家陡真正实现了解放,穷人当家作主。
1950年9月,我考取了上虞县立初级中学,进了县城;1953年7月,考取了杭州第一中学,进了省城;1956年8月,考取了留苏预备生,进了京城。次年,转到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后来当上了教师。
2014年,绍兴市将村西的皂李湖纳入“景观工程”建设,并作出规划。
皂李湖是一处天然水域,为绍兴市第一大自然水域。就是说,它不是靠拦水大坝造就的水库。水域面积近200万平方米,比颐和园的昆明湖大好几倍,水位下容量达500万立方米。它的形成,原有神话般的故事,据《古虞宋氏宗谱》说,唐贞观年间(627-649年)杜良兴兄弟仨,因为老天常年干旱,庄稼歉收、无收,舍己田,挖地堆山,造湖,始有皂李湖。又说,至清代(约在17世纪下半世纪,或18世纪初叶),为祭祀杜良兴兄弟仨,在村西头兴建庙宇,谓“杜君庙”。但不知道为什么村西的“杜君庙”只供奉杜良兴公之弟一人,不是兄弟仨。
杜君庙,初则三楹(间)。清雍正年间(1723至1735年),各添竖两楹、台门七楹、两廓各三楹。道光三年(1823年)重修,宋枋监工。咸丰年间(1851至1861年),宋恺曾、宋楠司事修理。同治壬申年(1872年),庙被白蚁蚀啮,栋梁崩塌。折社捐资,大加修造,添设庙左藏农具屋一所,董事宋棠监工。光绪十二年(1886年),复修戏台,于是规模宏敞,焕然一新。越二十六年,辛亥(1911年),宋麟璋重修,宋茂盛(我祖父)监工,庙貌复庄严可观。这座庙宇,在大跃进年代,所供奉的杜君诸神被清理。1971年8月,有三百年历史的杜君庙,被皂湖人民公社组织人员全部拆除,木料、砖瓦等建筑材料,甚至地基的基石、台阶上的条石都被挖走,用于建造皂湖人民公社社办企业的厂房。杜君庙的原处所?涑闪瞬嗽白印?
2015年,绍兴市出台“皂李湖景观工程总体规划”,将皂李湖建成“国际旅游渡假区”,建设“一带(沿湖人行道)、三堤(三条湖上大堤)、五小岛、八景点”。现在,村西头湖面上已建起了仿颐和园十七孔桥(皂李湖形似葫芦,小头在村西,桥建在葫芦腰处,即湖面最窄处)的汉白玉大桥,已成“一景”。
因为皂李湖纳入“景观工程”建设,潘家陡同时划归城镇建制,种植了千年以上的五六百亩旱涝保收的“皂李湖田”,变成了巨大的建筑工程工地,“农民”变成了“居民”,但近两千亩的杨梅山,依然归村民收益。在故乡的弟弟,一面领取城镇居民的养老金,同时又在“山花”上有大笔的收入,日子过得美。
宋金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