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征文
日期:2019-08-06
来源:
校庆征文
回忆我念大一时的二、三事
□刘华生
1954 年,我考入了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我高兴地跳了起来,能到首都上大学是我多年的夙愿,能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祖国的钢铁工业,心里无比激动,思绪难以平复。
背起行装乘车北上,搭坐迎新校车,抵达蓟门桥旁,只见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的校门还是用一块块木条构建而成的。走进校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建设工地的景象,随处依稀可见乱石坟岗。那时只有教室楼(现为办公楼)已起用,理化楼(现为数理楼)还在内装修,准备入住的宿舍也尚未竣工,我们只得暂时住在教室楼,睡在地板上。记得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们才住进宿舍,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床。
入学第一年,条件是比较艰苦的,然而,母校却给了我们这些刚刚离开中学,步入大学门坎的学子们以无比的温暖!采矿系为我们安排了迎新会,还让我们参加“建设中国的克里沃洛格①”主题会……这些都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终生难忘,一辈子受用的精神财富和“矿业宝藏”,我们都暗自许下心愿,要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祖国的采矿事业。我永远难以忘怀的是,任允芙教授(现已年过九十)用自己的青春年华,汗洒七尺讲台,辛勤地耕耘着。她讲授的《矿物学》言简意赅,条理清晰,颇受同学们的欢迎。她与赵万智教授(已故)创立了学生课外科研小组,让同学们在地质学科的知识海洋中尽情探索,深入研讨。这些都为我们日后能在矿业领域里不断创新、永无止境地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会永远记住这些可敬的老师们!
在大一时,系里还为我们安排了一个多月的地质、测量实习。在京西广袤的大地上,在燕山余脉的山麓下,任允芙、陈希廉(年近九十)、吴雨沛(已故)等老师们带领我们百余名同学,手持罗盘、地质锤,身背行军水壶,早出晚归,查勘岩层地层,测量地形地貌,收集岩矿标本,观察区域构造……老师们还身背着教板,边写边讲,十分辛苦,此情此景,大家永远铭记在心。落日后回到驻地,同学们又要挑灯夜战,整理野外测绘资料。当第一张我们自己测绘的地质地形图完成时,激动喜悦之情难于言表。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影响着我一辈子,使我能在教师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怨无悔。
入学钢院,我们怀揣着崇高的理想,追逐着美好的梦想,同学们在童光煦、于学馥等名师的谆谆教诲和辛勤培育下,大家寒窗苦读。在宿舍里,在教室内,深夜仍然是灯光摇曳,学子们辛勤耕耘忙。正如樊源兴校友在《七律·七斋叙》中所描写的那样,“蓟门烟树流光彩,赤子攻坚聚静斋。冬练晨淋村井暖,秋吟夜习烛光衰。春潮雨露滋芳甸,夏焰熔流壮学怀。几度风云今胜昔,芬芳桃李笑炉台。”正是有名师指点,英才万千,母校才有“钢老三”之美誉,母校才能成为享誉世界的“钢铁摇篮”之称谓。追昔抚今,让我们不忘初心,继往开来,求实鼎新,开创新天。愿母校出更多的世界一流学科,并早日步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注:1. 前苏联最大的铁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