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有感——同学变世交
孙美霓、陈志慧
小陈和小刘是北科大的毕业生,在一次同学聚会中,小刘说:“过几天,我要回老家兖州。”小陈惊奇地问:“兖州!我外公孙桐萱在那儿办过学校。”小刘也吃惊地答:“不会吧!我爷爷刘祥彬,才是当地资深的教育家!”过了些日子,小刘激动地对小陈说:“没想到,我爷爷当校长的那所学校就是你外公创办的!”
1978年《人民日报》刊登了爱国人士孙桐萱逝世的消息后,兖州的乡亲们缅怀他,组织了专题研讨会。汇总了孙桐萱的第二十师,驻防兖州六年间所办的好人好事。兖州是我幼儿时随父亲驻防的地方,我看着那一篇篇对父亲肯定和怀念的文章潸然泪下,久久不能平静。
小刘的爷爷,刘祥彬校长说:“孤贫学校在兖州新东门里,这所学校是当地驻军20师师长孙桐萱创办的。孙见火车站下有成群的儿童捡煤核、拾破烂,向旅客要小钱。蓬头垢面,衣不遮体,警察见了就赶,去而复返,询问之多为无依靠的孤儿。孙有恻隐之心,商请当地士绅建校收容,定名“孤贫学校”。起初这些孤贫儿童突然有人收容,不知何故反而东窜西逃。孙命士兵把他们找回学校为之理发、洗澡、更衣、规定上课及游戏时间严加管理。”
办学的费用,除孙捐赠一部分外,还把军垦地百余亩所种植的收入,及孙出资办雪茄烟厂,建花园饭店和澡堂的利润,均为学校开支经费。
学校管吃、管穿、管住,学制四年。半工半读,文化课与普通小学大致相同。有国文、算数、历史、地理、自然等,还有书法、体育、音乐,还派部队教练教武术,深受学生们喜欢。由于孤贫学校的学生们生活有着落,毕业有工作。后来贫而不孤的儿童也申请入学。
孙桐萱本人也常到学校给学生们讲爱国爱民的故事。1937年,日寇侵略兖州之前,年长的学生纷纷加入20师随军参战。部队奉命离开时,学校、工厂、饭店、澡堂等交由当地商会、农会、卐字会管理。
当日寇侵入山东时,刘校长说:“有地方士绅以照顾孤贫学生为名找我并委托我于1938年1月1日前往孤贫学校任事。”
由于战乱,原先教室被日伪占用,无家可归、无亲可投的学生们居无定所。先是在天主教堂,又去卐字会,再到东桥南龚宅,最后迁至东桥北马宅上课。教材暂用“三字经、弟子规”等古书。学校经费短缺,生活困难。为使孤贫儿童不再沿街乞食,刘校长采用半工半读的办法,“先试办织布工业”。在有三张织布机时又得到本地富商捐助。刘校长说:“织机日渐增多购七张,并增建机房三大间。在校学生年龄大的学织布,小的课读之外学打线及染色知识。”后“又抽出学生若干,学造日用品肥皂”。“无论是布还是肥皂,都由商会转交布业或杂货业代销,这样学校经费有了来源,学生生活有了依靠。”“1940年至1946年前后两次收容约五十余名”学生。
“1948年7月,解放军解放兖州城。”同月我“被派往东桥小学任校长。”“后因孤贫学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又延续了一年就停办了。”
“在孤贫学校未成立之前,孙桐萱初到兖州时即注意地方建设美化环境。”“从火车站下车的旅客换汽车西行进新东门,通过建设路出新西门北至宁阳,西至汶上,西南可至济宁。这些汽车要道全部是孙桐萱驻军所规划修建的。”“可见孙的为人是轻财好义的,是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在旧中国军人中比较起来能有几人与他相似!”
刘校长对孙桐萱将军评价很高,其实在西北军中很多将领为民做事,屡见不鲜。因为这支部队是李大钊指导帮助下,冯玉祥领导的革命队伍。而刘校长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占区,将保护孤贫儿童的重担挑起来,走过漫长岁月实属不易,令人敬佩。
两位老人共同完成了一件为民的好事。刘祥彬校长的后代:儿子、儿媳和孙子;孙桐萱将军的后代:女儿及两个子女,一同聚会,畅谈往事、缅怀先辈、照相留念。此后,小刘和小陈都不约而同地说,他们两个人由同学变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