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秋韵

解放区的天

——毛主席的光辉

1949年4月23日,我的故乡江苏常州市解放了。身穿草绿色军装的人民解放军战士,秩序井然,露宿街头,不扰民居。他们精神饱满,高唱着:我们是解放军,来自老百姓……纸糊的老虎吃不了人呐……在我幼小的心灵中,非常热爱人民的子弟兵。

国民党反动派在常州的统治垮台了,广大人民欢欣鼓舞,扭着秧歌纵情歌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呀呼嗨嗨伊咳呀嗨,呀呼嗨呼嗨……

这是为什么?新旧社会两重天,我所居住的地区,名为庙沿河。我家门前是横跨东西的一条河,东西两端有两座桥,分别为渡仁桥和觅渡桥,水乡江南景色,犹如著名的周庄。但这里居住着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人力车夫、三轮车夫、皮匠、铁匠、石匠、小商人、裁缝、挑大粪的、剃头师傅、屠夫、算命瞎子、工人等。他们衣衫褴褛,过着有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物价飞涨,今天可买一石米,明天仅可买几斗米了。国民党反动派官员与土匪勾结,劳苦大众民不聊生,苦不堪言。人民对此深恶痛疾。解放了,人民大众成了国家的主人。当时尽管还是千疮百孔,但政府还是尽力设法安置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社会秩序很快开始安定下来。

当时我在常州市觅渡桥小学(也叫冠英小学),刚读四年级。我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先烈曾在此就读。当时的小学教师革命热情非常高涨。以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说书”形式宣传革命老区,例如讲吕梁英雄传、白毛女、铁道游击队等题材多样的革命文化,让我们小学生鼓动家长们去听,很受群众欢迎。

在学校里宣传革命思想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那时有劳作课,让学生用木材或竹子制作刷鞋的板刷、筷筒、衣架等,在竹板上雕刻“劳动创造世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字样。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向学生灌输革命、民主的思想。

我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是一位女老师,叫张清能,30岁左右,四川人,中等身材,身着西便服,显得十分端庄秀丽。她的语文课,可谓别具一格,给我们讲俄国乡村女教师的故事:俄国革命时期一位女教师,在西伯利亚教育了一批当时俄国革命志士的子女,教育他们成为优秀的革命者,还帮助他们正确的处理恋爱问题……当时我在下面听得出神,讲到动情时张老师会流泪,我也被感动得掉泪。这些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她有时还教我们唱革命歌曲,如咱们工人有力量。这位可敬的女教师大概不会想到,在她的教育影响下,当时的一名小学生在大学毕业时会想到她,而在选择自己终身的人生道路时,坚定地选择当一名革命的人民教师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这个人就是我。

在旧社会,不识字的群众很多,尽管刚解放不久,党和人民政府在群众中搞扫盲活动,学校也组织我们小学生当小先生,教不识字的成年人和还没有机会上学的孩子认字读书。那时我11岁,也积极参加,当了小先生,还是教导主任。另一位名叫王胜和,比我大两岁,当校长。把一间堆放柴禾的小房间清理后当教室,瞿秋白烈士的故居瞿家祠堂,那时是青云中学,从那里拿了一块小黑板,开始了我们的扫盲识字教学。我十分深刻地记得,我们地区的居委会主任鲍先生,乐于为大家服务,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非常热情的支持我们,鼓励我们捡破铜烂铁卖掉,来买练习本,把大的裁成小的发给学生。现在回忆起来那时我们是那么的单纯而美好,写到这里一股幸福的情感油然而生。

解放才一年有余,社会风气就如此迅速地恢复了井然有序,对比肮脏的旧社会,简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就是在毛主席的光辉照耀下,解放区的天。

周建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