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秋韵

校庆征文

校庆征文

 

 

 

愿钢院的体育锻炼之风长盛不衰
□段凤英
1972 年,我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来到钢院上学,走进大学的校园,一切都那么新奇:西校门、主楼、教室楼、理化楼成四方形矗立,图书馆、操场被安置在中轴线上,马路纵横交错成井字形,连我这个经常转向的路盲,都很快不“盲”了。
大操场,是我们每天必去的地方,即使没有体育课,还有每天下午四点以后的课外活动。四点一到,或是班委招呼或是同学间互相提醒:去操场锻炼喽!于是大家放下书本,换上球鞋来到操场上。那时的操场没有塑胶跑道,也没有草坪,操场的东边赫然立着12个大牌子,每个牌子上写着一个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使每一个走进操场的人,顿觉兴奋,不由自主地要跑一跑、跳一跳,打打球,做做操,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
钢院体育锻炼的风气非常浓厚,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你总能看到老师和学生活跃在操场上。在这样的环境里,你会不由自主地加入到锻炼的人群中。当时教委对学生体育锻炼有一个标准,内容具体到100米跑多少秒、800米跑多少秒、投掷达到多少米算达标,学校对每个班达标人数也有具体要求,所以体育老师和班上的体育委员都非常重视群体运动,我们每个同学也都努力争取达标。
学校非常重视体育工作还表现在抓好运动队。那时没有招收体育特长生的政策,所有的运动员都是老师从普通学生中挑选出来加以训练的。每天下午四点以后,操场上就活跃着老师和运动员的身影,短跑组、中长跑组、跨栏组,跳高、跳远、投掷组,还有篮球队、足球队等。我当时在田径代表队的投掷组,齐宗耀老师是我的教练,他指导我们投掷铅球和铁饼。他经常以钢院辉煌的体育历史和培养出的优秀运动员为例子激励我们。我们这些毫无体育天分的学子,老师的敬业和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成绩一般都进步很快,所以钢院在北京市高校田径运动会上总是名列前茅。更可贵的是不仅体育老师兢兢业业,学校里还有一批专业课的老师,为培养和训练运动员出谋划策,且乐此不疲,和体育老师并肩站在操场上,就像今天的志愿者那样,这让我非常钦佩。
学校每年都举行大学生运动会、新生运动会、冬季长跑、一二九火炬接力等大型体育活动,有时也举办教职工运动会,所以,多年来我校体育工作一直获得先进单位的称号。
80-84 年,我在青年部(团委)工作,有一项不列入计划的工作,那就是每年高校运动会结束的那天,我们要组织学生在西校门敲锣打鼓迎接代表队凯旋,那一刻,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气氛极其热烈,自豪感油然而生,因为我们又取得了好成绩。当天晚上学校的领导还要在会议室接见代表队全体队员,予以祝贺和鼓励。
45 年过去了,社会在前进,学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各方面的条件比我当学生时好了许多。学生的早锻炼不再是跑步和做操,有的踢毽子,有的跳大绳,还有我说不出来的娱乐项目,冬季也很少见到学生长跑,也不知我校的竞技体育成绩如何。
五十年代的大学校园里流行着一句很响亮的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这句口号也鼓舞我们后来的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现在有什么口号鼓励年轻的大学生们呢?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惟愿钢院的体育锻炼之风长盛不衰,从科大走出的依旧是钢小伙和铁姑娘,以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迎接新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