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征文
日期:2019-08-06
来源:
校庆征文
幸福的“摇篮”岁月
□宋继林
1964 年 8 月 28 日,我从天津来到北京钢铁学院,成为冶金系的一名新生。首都风景照片中没有清华北大,竟然有我们学校主楼前!这也太令我们骄傲了!大学的幸福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因为那年是建国15周年,来参加国庆观礼的国家元首很多。每一位都要夹道欢迎,所以节前隔三差五就要有一次迎宾仪式。每次都是刘主席和周总理陪同,站在敞篷车上,经过长安街到达钓鱼台。我欢迎了两次,根本没看外宾长什么样儿,只顾追着总理看。有一次,告诉我们这个国家最热情的欢呼是“嗷”。汽车刚过来,我们就大喊“嗷 ---- ”。总理开心地笑了。能这么近距离见到国家领导人,是首都青少年独有的福分!
国庆游行开始了。当我们走到天安门时,看到毛主席站在城楼上,大家激动地喊着“毛主席万岁”,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只见周总理挥着手,扩音器里传出:“钢铁学院,快一点走 -- ”。我们这才回过神儿来。
10月中旬的一天,晚自习之后,学校的广播突然响了。参演《东方红》的同学带来了激动人心的好消息:“毛主席接见了我们!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赫鲁晓夫下台了!”顿时,全校沸腾了!欢呼声、“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此起彼伏,敲锣打鼓的队伍转了一圈儿又一圈儿。不计其数的热血青年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学校的教改也在稳步进行。特别是传达了毛主席和毛远新的谈话,学校不再“以学生为敌人”,加强“因材施教”。很多课程都有所改进。《化学实验》和我们班四五个同学的《画法几何》都采用了开卷考试。根据入学成绩,我们系抽调了七八个同学组成了俄语快班,由潘树声老师任教,准备提前开设第二外语。钢铁学院的特色课程就是《金工实习》。我们把车工、钳工、刨床、电焊都见识了一遍。(毕业后到厂矿工作时,明显比其他学校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特别是在走读6年之后又住校了,我又能一天到晚地泡在图书馆里看书了,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啊!
每到农忙,我们就在铁丝网外收麦,小白塔旁插秧。我上的是工科院校,可是农活也学了不少。学工、学农都是收益终生、增长才干的宝贵经历。
1965 年,两个低年级的几百名同学参加了第二届全运会团体操《革命赞歌》中工人操的表演。那一年,我们的课停得很长,但并没有放暑假。体育代表队在北京郊区集训。不参加团体操的同学去江西当兵。而我们则每天排练。老师要求男同学赤膊上阵,几个月下来,白面书生个个都黑里透红,健康壮硕。每次去工体合练或彩排,都是一次美妙的旅行。湛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碧绿的田野,卡车的风凉,已经是北京无法再现的风光!
1965 年 9 月 11 日,第二届全运会开幕。毛主席对北京市的工作给予了肯定。这是我第三次见到毛主席,比前两次都近。会后,我们提了两个希望:毛主席接见、新出版的《毛主席语录》。很可惜,第一个愿望没能实现,但第二个愿望确实实现了。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春季的校运动会、秋季的新生运动会、12.9的火炬接力赛都是我们的节日。锣鼓喧天,彩旗飞扬,人声鼎沸。我们播音员一会儿通知检录,一会儿播报成绩,抽空再诵读一篇激情洋溢的稿件,忙得不亦乐乎。各系还组织助威节目。我们年级女同学借来红军的服装,打着腰鼓在赛场边巡游。
每年一次的高校运动会更是钢院的骄傲。我校经常战胜清华,同时捧回男子总分、女子总分和团体总分三座奖杯。
1966 年 3 月 8 号,响亮的广播惊醒了墨色的沉寂。应该在6点钟开始的音乐居然提前了一个小时!(可能是机务组的同学看错了时间。)还没等大家入睡,突然,双层铺摇摇晃晃,人也莫名地颤抖。12个人都误以为是上(下)铺的姐们儿在捣乱。原来,邢台发生了地震。这也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强震。全校师生和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每天都收听抗震救灾的新闻,同时也听到了周总理在灾区的辛劳。人民对总理的热爱是几十年的凝聚啊!
为了解决北京缺水的问题,市政府决定修建京密引水工程。我们和压加系的同学移师亮甲店村,承担了开挖西北旺乡内一段几百米长水渠的任务。我们班三个女生,四只手抬着两筐土,每每唱着娘子军连歌冲上斜坡。战地广播员连续播诵《欧阳海之歌》。司机师傅每天三次用卡车给我们送来大饭厅的饭菜。在校职工还组织了演出队,到工地来慰问我们。这些物质财富一无所有的年轻人,充满心胸的只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
6月1日,一张大字报打破了校园的平静。课全停了,下厂认识实习取消了,图书馆的灯光也稀疏了。
在毛主席又一次检阅时,我有幸登上了东二观礼台。毛主席一直走到栏杆边向我们挥动军帽。他老人家在阳光映照下的伟岸身躯永远镌刻在我的脑海中。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主席,也是最近的一次。
后来,迁安建矿、战备搬迁、毕业分配。学校再也没有复课。我们都没能回到北京,从马鞍山直接派遣到了全国各地。我幸福的学生时代,永远定格在了1966年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