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秋韵

深秋,走进西柏坡

深秋,走进西柏坡

 

 

 

西出石门?v1?w,行约百余里抵太行山麓,便到了位于冀西山区?p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西柏坡。据史书记载,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1935年,该村一位教书先生将“卜”改为“坡”,又因与“东柏卜”村相对而居,遂又改名为“西柏坡”村?v2?w。这里,山?i水绿?p风光秀丽?p虎踞龙蟠?p地势雄伟。她地处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交汇处,在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扼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交通方便,易守难攻。西柏坡一带村落稠密,沿滹沱河星罗棋布,依山傍水?p滩地肥美?p稻麦两熟,聂荣臻元帅就曾说过:“平山县可称得上是我们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西柏坡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p自然环境和较发达的农业经济,而且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党的组织,当地民众听党的话,群众基础较好,故在这一带众多的村庄中就选中了西柏坡作为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前,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为确保中共中央安全顺利地进入西柏坡,19477月,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正式成立,对外称“工校”或“劳大”。刘少奇任校长(对外称胡校长),朱德为董事(对外称朱校董)。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后,帮助晋察冀野战军打了四次较大的战役。在总结解放石家庄战役的经验教训时,朱德总司令欣然写下了《七律 ? 攻克石门》的诗篇:“石门封锁太行山,勇士掀开指顾间。尽灭全师收重镇,不叫胡马返秦关。攻坚战术开新面,久困人民动笑颜。我党英雄真辈出,从兹不虑鬓毛斑。”19485月,中央前委东渡黄河移驻西柏坡,直至19493月西柏坡就成了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这里领导了全国各地的解放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英明地布署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p平津?p淮海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来到中共中央旧址所在地,眼前一幢幢土墙泥顶的小平房,在深秋阳光的照射下,一片金黄色铺满大地。旧址占地16440m2,现开放的有毛泽东?p朱?冤p刘少奇?p周恩来?p任弼时?p董必武等同志的旧居,以及军委作战室?p七届二中全会会址等。在各个屋内陈设着少许朴素简单的办公?p生活用具和用品,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西柏坡艰苦奋斗的革命岁月,讴歌了领袖们在这里为新中国奠基的丰功伟绩。在旧址靠近中央的部位有一座小山丘,山内开凿有长达数百米的防空洞,并留有通达毛泽东?p朱德?p刘少奇等旧居的出口,整个旧址布局合适?p错落有序?p紧凑集中?p整洁宁静。
位于西柏坡最高的山丘上,矗立着雄伟的“革命圣地西柏坡纪念碑”,放眼望去,直刺苍穹。顺纪念碑山的北坡而下,可到达国家安全教育馆;沿山的南坡拾阶而下,便可到达沿岗南水库库边修建的西柏坡纪念馆?p廉政教育馆?p西柏坡丰碑林。远眺纪念馆馆前广场上伫立的毛?p刘?p周?p朱?p任的高大金色塑像,一种无比崇敬的心情便油然而生,望着几位领袖是那样的庄重安祥,仿佛在审视着今天无比昌盛的泱泱大国,似乎在警示着我们的人民?p我们的党?p我们的共和国不要忘记:“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p谨慎?p不骄?p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警世铭言在今天看来,显示出我们的党是何等的高瞻远瞩?p英明睿智啊!走进纪念馆展厅,红底黄字醒目地写着: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全会作出六条规定,一?p不作寿;二?p不送礼;三?p少敬酒;四?p少拍掌;五?p不以人名作地名;六?p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六条规定,就当今而言,又具有多么现实的意义啊!
当我们走进西柏坡,我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段党史的眷注,是一次精神的洗涤,是一场情愫的升华,是拥抱大自然的一次享受。
注:(1)石门:石家庄原为石门镇
   2)摘自河北旅游资料《西柏坡,历史沿革》
(刘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