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秋韵

我的2022上半年

——抗疫守“沪”、参观游沪及迂回芜湖返京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宋王观。2022冬奥结束不久,本人随爱人因工作到了上海。啊!真的赶上了南方的早春,草青花艳,暖阳明媚;然而,疫情也伴着春的脚步,一天天逼近,新冠病例成百上千的扑面而来,浦东、宝山等多区有染,给沉浸在春天般温暖之中的人们措手不及,等反应过来想离沪时,已为时已晚。真是和春风撞面的同时,也赶上了疫情。积极响应“尽快控制疫情,实现动态清零”的党中央号召,落实“人不出区、严禁聚集”和非必要不离沪等防疫措施,抗疫守“沪”与病毒决战到底。

一、沪上抗疫,党员不变的担当。

众所周知,上海在新冠病毒防疫抗疫过程中,表现的多是“优等生”,然而对于一个拥有25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来说,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拉练”、都需要过硬的本领和周到的议案。

1、招募志愿者。居委会在抗疫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本人在沪所属的宝山区四村居委会只有四、五名工作人员,还多是女同志。党员优先,醒目标注着,巡逻、维序,统计、配送……楼栋、片段等需要挺多志愿者,且边上岗、边轮换,让大家都有喘息的机会。本人目睹了这一切,并积极报名参加招募,终因年龄和听不懂本地话,没有做成正式的志愿者,但我是党员,在第一时间就告诉居委会,并保持交流和沟通,为抗疫尽着自己的一点点力量。

在封控管控的五十多天里,几乎每天不是核酸就是抗原检测。抗原检测简单易操作,自行在家里完成。隔天早上在规定时间内自测抗原完成,并将结果拍照上传到楼群,不落一户,不漏一人,相互监督,积极配合。

2、生活保障。疫情封管控期间百姓的生活必需品,是急上之急。特别是一些上年纪、独居老人们,本人见证了生活群里点点滴滴的互助故事:20号楼301的王大妈没有盐巴了,106号楼的李阿姨叫志愿者送去了;没有药品,居委会派人送到了……素不相识,不胜枚举。大多是民间自发互助的社区团购,牵头人美曰“沪上团长”、“小区里最受尊敬的人”,多亏这些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团长,帮助小区居民们解决生活物资供应,他们不计得失,默默付出。

然而,封控刚开始,个别小区生活物资真的欠缺,不会操作网购,我本人还是由楼下的年轻人,指导操作如何网上买菜买米的;那些高层住宅派送员、电梯等都非常紧张,好在区政府从细从严安抚百姓,及时发放蔬菜、派送肉蛋奶到家到户;宝山区政府免费发放物资十三、四次,从没有感觉到慢待“外地人”,各群里多是满满的正能量和加油鼓励。

3、防止反弹。最诡异的是,小区多日没阳性感染者了,按照规定马上就要解封了,嘣,又冒出一阳,还要重新计数。原来是快递员核酸检测不到位,居民因病到医院就诊,防不胜防;故口罩扎牢、通风换气,加强小区消毒和检测频次,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终于可以凭小区“出入证”上街了,公园的人山人海,江边的人潮涌动;辛苦了小区门口的守护者,大家自觉不自觉地问候着抗疫一线的志愿者们;并积极宣传坚持做好个人防护,落实“定期测核酸、主动扫场所码、尽早接种疫苗”,丝毫不松懈、万分不麻痹,群防群控一定打赢大上海防控疫情保卫战。

二、沪上参观,现代与远古的碰撞,辰山植物丰富

当上海新冠阳性感染者控制在个位数,当按规定和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就可以抓住机会到大上海参观学习了。

第一站——临港新片区:“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非常醒目的标语映入眼帘。巨大的滴水湖岸阳光明媚,高楼耸立拔地而起,直指云端,司南知南,雕塑见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立投资贸易自由便利的制度体系,打造一批更高开放度的功能型平台,经济实力和经济总量大幅跃升。临港新区中国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和排头兵。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符合要求立即开工成为常态。

上海首座置水中的博物馆·水上浮宫,建在千年遗址之上——广富林遗址博物馆,即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谱系遗址,是参观学习的第二站。佘山大境界,问根广富林。孕育了五千多年前的崧泽文化与良渚文化是上海之根,俗语“先有广富林,后有松江府,再有上海滩”。福林湖碧波千里,辰山塘涓涓不息,依山傍水,人杰地灵。广富林遗址博物馆实现着追寻历史之根,探求自然之态,品味文化之源,享受生活之美的理念,让远古村落焕发时代活力。室内展厅自然未开放,有机会再来。

在沪到了松江区,一定要去上海辰山植物园啦。那天是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去的,扫码验票核酸是开门的首批参观者。花折伞下漫步植物群落别有一番韵味。穿过药用植物园、城市菜园等地,一个百年矿井遗迹,如今“矿坑花园”映入眼帘,顺着台阶走到矿坑底部湖面上的浮桥,彩虹腾空出世,瀑布泻入湖中,穿越山洞,仿佛真的置身矿井的感觉。

雨中爬上海的山——辰山,海拔70多米,还有段小插曲:路上遇到了站在护栏上的孔雀,拖着被雨水打湿的石绿色长长的尾巴,望着我们、望着远方,似乎在说:你们也被雨淋了。“不敢大声语,恐惧龙鸟魂”,于是我们便将雨淋孔雀照片发到园区的小程序,希望得到工作人员的关切。还是由于疫情盲人植物园、食虫植物馆等多个室内或特别的园区没有开放,不遗憾,有机会还会来的。

三、迂回离沪,芜湖“养码摘星”也潮流(养码:即拿时间换健康宝绿码,返京)

经了解,疫情下为了能早点工作,“养码摘星”多地做成了产业,只为获利吗?不,他们都是非常认真的,大家都明白,确保核酸检测阴性、安心让人们去上班,才是硬道理。

也是因为工作,3个多月的沪上生活结束,便顺利地达到了芜湖火车站,“大白”专车接至隔离宾馆,核酸测温、核实预案,缴费办理入住,于是,开始重要意义上的“集中隔离”,四菜一汤专人送。一天,两天……翘指数着时间:窗观察、日三餐,小活动、大抻筋;核酸兼测温,学习加电视。突然,第三天主管宣布我们可以“解封”、转入家庭七天健康观察阶段;原来是因为我们来自上海宝山友谊街道低风险地区,加上防疫政策的及时调整,才给这次“集中隔离”画上句号。

芜湖这个“有山有水有文化,大江大湖大梦想”的皖东南、长江下游及青弋江两岸温馨的全国文明城市,历史悠久,“地卑蓄水,而生芜藻;湖沼一片,鸠鸟繁多”,鸠兹成为芜湖的象征;水陆交通便捷发达,江畔雕刻诉说着昔日繁荣的米市、勤劳的渔民,老芜湖海关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上之滨,大度包容,见证着半依闹市半依江的芜湖的今天,“镜湖细柳”系南宋爱国诗人张孝祥的“捐田百亩,江而成湖”,水清可鉴,形似圆镜,细柳掩映,亭台楼阁相望,曲桥长廊相依;“江上芙蓉”双江塔影,“天门烟浪”一泻千里的长江至此折转北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据记载诗仙李白的《望天门山》就写于此处。当然,这些都是在严格防疫要求的下前往和领略的,也正是:春误夏不悔,芜湖大江大湖美!

离开上海十五天之后,加上工信部防疫政策的及时调整,我们终于摘了星花、附了绿码,加上核酸阴性证明,完全具备回北京的条件了。心里五味杂陈,久久不能平静,从冬离京,到夏返京,是经历、是参与,是记忆、更是成长!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望着上下穿梭不停歇的船只,特别观察到船只的逆水上行、顺水下行,变化中的瞭望、拐弯、盘旋(等待),择时机加入前进船只的队伍,调整方向,勇往直前。感悟着漫漫人生之路,和大江大河上船只航行如出一辙,感受到“拐弯”的智慧和力量。欣赏着日不息、时易变的无限夕阳落岸之美的曼妙,所思所想,学着附小诗一首:


一剪梅·芜湖之夏

倚楼窗前细品茶。风鼓落纱,辉映落纱。江上往来舵天涯。载着年华,远航年华。

波波泛起五彩霞。遥望鱼家,惹醉诗家。双双紫燕话桑麻。眉间生花,笔案生花。

刘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