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秋韵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征文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征文

 

 

 

参观纪念抗战胜利书画展有感
□滕建国
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科大职工干部处举办了书画展。老同志们挥毫泼墨,用书法绘画形式来纪念这伟大的日子。
刚进展室,映入眼帘的是对面悬挂着的一幅醒目的人物临摹画:“胜利日举杯”,画面上是一位在抗日战争中失去左臂的中国军人,他紧闭双眼,右手高高地举起满满的一碗酒,脸上写着刚毅和沧桑,军人要用这碗酒来祭奠在14年抗战中牺牲了的3000万同胞的英灵,来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这幅人物画突出了这次书画展的主题,又给予人们以极大的视觉冲击与启示:中国人风雨百年,如今扬鞭策马回望,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国家的繁荣昌盛是在历经磨难的蜕变中前行。胜利、和平需要全民族齐心协力的付出来争取。人物画的线条苍劲有力,从他那紧闭着的双唇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心有千千结都付一碗酒,兄弟!举杯!干!
展室中的山水画牡丹图尤为突出,牡丹,花中之魁我们的国花,它历来是祥和富贵的象征。国家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牡丹萎靡不振。牡丹盛开,喜庆自来。胜利之日欣赏老师们那雍容华贵的牡丹图喜上眉梢!
山水画让人赏心悦目,中国的山水画作自隋唐以后从人物画的背景中独立出来,发展至今日,其磅礴之势与浩然正气以及作为时代精神的载体,早已成为中国画中的重要门类。这次的展出正切中主题。
70 多年前的中国绿水青山枉自多,又惨遭日本帝国主义铁蹄十四年的践踏,大好河山遍体鳞伤,满目疮痍,国破山河在,消灭倭寇重整河山,靠全中国亿万人民的铁血忠魂!今天书画组的老师饱含深情地在庆祝胜利之日献上他们的得力之作,意义非凡。阳光灿烂山水间,层峦叠翠水涟涟,盛世祥和中国魂,歌声笑语满山川。
本次书画展的主要部分是与主题相关的书法佳作。老师们各显其能,甲骨文,石鼓文,真、草、篆、隶等各种书体齐全,更有隶篆、行草、行楷、楷隶等不拘一格的结字形式。书法是中国乃至世界艺术殿堂中的瑰宝,一位久居中国的美国友人说,中国的一切艺术皆为中国书法的延长。有的老师一专多能,各种字体都会写。点横循章法,撇捺皆有韵。甲骨文,石鼓文有风神独具,气骨纵横的古拙。赏此类作品,与古人对话之感油然而生。其伟大功绩在于把人类千万年的历史变迁,哲学思想有序地传承了下来;看,那副草书同样让人浮想联翩,并萌生对当年草书之祖张旭,狂草之王怀素,以及留存至今极其宝贵的《平复帖》作者陆机等大书法家的敬仰之情。能写好草书是许多书法家一生的追求。从每个字的笔画勾连到字与字之间的勾连,能做到恰到好处,需长久的笔耕不辍;所展出的几幅行书尤显功力,行书字体灵动、酣畅、飘逸。由此可以推想,老师们一定不止一次地欣赏过、临摹过晋书圣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各种摹本,并奉为之宝;还有各具特色的隶书作品,隶书取碑之雄浑,帖之清逸。蚕头燕尾,婉转圆润,展出的隶书作品确实有汉代大书法家曹全、张迁的遗风;而各种字体的结字写法为多数,这种结字书法汉魏时期便已有之,如今更是广大书法爱好者常用的书写字体,那楷隶结字,既有唐的体势,又有汉的风骨;有的老师的行草书写的如行云流水,自由奔放。那“警醒”二字如雷霆万钧之势,仿佛在告知全世界:中国人早已警醒了;在展出的书法作品中有的篇幅长达二百多字,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其大小、字体完全一致,仿佛一气呵成,且字字力透纸背,既前后照应又左右逢源,部署得工整匀称,这水平真让人佩服。
书画创作需有水滴石穿,绳据木断的毅力与坚持,要过的第一关是:都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与一定的书画技巧掌握。书画组的老师们多数是从退休后开始捉刀弄笔,如今能拿出个人成熟的书画作品,其背后有着了不起的刻苦钻研,书法学习需无数遍的临摹千百种不同的字帖、拓片,各种不同字体的起笔、行笔、收笔、转笔、折笔等都有不同要求,目的是把汉字写的既合章法又有创新还要体现汉字的美感,又如:画一幅山水画,如何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又如何做到虚实结合,疏密有致,主次分明,云雾缭绕的山峦中主峰放到哪里才能更好的体现意境,这些需要千锤百炼才能逐步成熟。
其第二关功夫在书画之外,那就是:从事书画创作的首先应该是一个学者,自觉地接受历史文化深度与广度的熏陶,因为艺术品的价值不完全在于娴熟的技巧,更主要的是体现其深刻的国学内蕴,每位书画的作者头脑里肯定有百首以上的古诗词,且对历史、自然、地理等知识及其千年的文明传承要做到心中有数。知识才是书画创作的源泉,有技巧又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做智力支持,加之自己对历史演变、社会进化深刻的感悟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与时俱进的创作理念、积极的审美取向,这些都基本具备了,即胸有千秋史,掌上百万兵,画家便可以得心应手地对自己心中的千山万壑、自然界生灵及万物的千姿百态,实施布局谋篇任凭驰骋;书法家便可淋漓尽致的挥洒手中的笔墨,让各种汉字体势跃然纸上。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同样适用于书画创作。
老师们在欢庆胜利的日子里献出了自己最高水平也最能表达自己喜悦心情的作品,其背后有太多的润饰与筛选。书画创作者都有对自己的作品无数次的脱胎换骨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有这种大刀阔斧地取舍精神,才能不畏艰险,披荆斩棘在书画的创作中去幽谷寻兰。